微雕家王毅

核舟记 作品1995年10月17日的《文汇报》上,刊登了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浙日宁波被发现的新闻,在文物收藏和工艺美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史树青等著名文博专家专程赴宁波,对此桃核舟作了鉴定,确认它就是长期以来被误认为已失传的明代微雕家常熟人王毅的作品。

雕刻家常常利用比较坚硬的果核,如桃、杏、橄榄、槟榔、核桃等制作成精微高雅的工艺作品。核雕艺术在明代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王毅,字叔远,号初平山人,大致生活在万历至天启年间。他擅长微雕,能够在直径一寸长的木头上雕刻出房屋、器具、人物,甚至于鸟兽、木石这些东西。而且都能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摸拟着那些要制作的东西的形状来雕刻,人物鸟兽都有各自的神态。天启二年(116年)秋,王毅根据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开作的名篇《赤壁赋》,构思制作一件描绘苏东坡夜游秀壁情景的桃核舟雕。这只核舟从头到尾大约有八分多长,两粒黄米那么高。中高敞明朗的地方是船舱,上面盖着刻出来的善蓬。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四扇。推开窗来看,雕花的栏杆,两边相对。关上窗子,可以看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对联。船面上坐着三个人。中间那个头戴高帽长满络腮胡子的当然是苏东坡,两旁是他的朋友黄庭坚和佛印和尚。苏黄在一起观看一卷书画,佛印和尚在抬头仰望天空。挂在佛印左手上的一串念珠,历历可数。船尾横放着一把船桨,桨的两旁各有一个船夫。右边的船夫梳着椎形的发害。仰着脸,撮起嘴唇作啸呼的样。左边的那个,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乎摸着火炉,炉上炖着一把水壶。船底比较平坦,上面刻着“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纤细如蚊子脚,一勾一画,都十分清晰。还有一枚篆文图章,刻的是书“初平山人”。这只不满一寸的核舟上,总计刻有五个人、八扇窗,竹篷、木桨、火炉、水壶、画幅、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蔼图案章,共有三十四个别字。堪称鬼斧神工的杰作。核舟刻成后,王毅赠送给他的朋友戏曲家李日华,李日华特作《核舟记》一文,收人他的文集中。后来,又有一位明代学者魏学罗参考半的《核舟记》文章,也写了一篇同名文章。两文异曲同工,文采斐然,后人一直将两文作为古典文学的杰作,争相传阅。王毅的微雕艺术也因此传扬开来。

长期以来,海内外一直没有发现王毅的核舟实物和图片,领略不到它的真正神韵。常熟博物馆藏有一件核舟,是清代雕刻家杜士元的作品,非王毅之作。在宁波发现的这件核舟,据专家的判定,确定是他的晚年力作。王毅曾到过宁波,并制作过“微型木雕天封塔”。宁波发现的核舟,在制作技艺上甚至超过了在《核舟记》文章中所描述的,最使专家们惊叹的是,这件核舟首尾长2.9厘米,宽2厘米,宽长之比约为1:1.45,属于数学上的“黄金分割”比例。“黄金分割”的比例关系在明代艺术品中得到应用,在中国尚属首次发现。

由于桃核有不规则麻纹,无数小孔深入其核心,雕刻设计布局极为艰难,工艺要求极高,仅选料往往要万中挑一,因而桃核舟被视为果核雕刻之禁区。在明代仅仅王毅一人,在清代亦为数寥寥几位大师方能操刀。专家们所以认为,宁波发现的王毅制作的明代桃核舟是世上现存果核中雕刻年代最早,形体最小的核舟,这一国宝失而复得,填补了我国现存明代挑核舟的空白,也有力地显示了王毅这位常熟籍能工巧匠的非凡技艺。
 


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