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这脍炙人口的诗句,生动地描绘了历史文化名城常熟融“山、水、城”为一体的特色景观。葱翠的虞山突入城内,巍峨的城墙跨山而筑,新修的虞山门城楼飞檐凌空,蔚为壮观。每当我们著到这雄伟秀丽的城墙,不由得会想起明代筑城御倭的英雄王鈇。
王鈇,字德威,号苍野,浙江东阳人,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考中进十,两年后,被朝廷派来常熟做知县(县的行政长官)。他到常熟上任后,马上到民间访问疾苦,随即整顿县政,惩治污吏,深得民众信赖。凡有民间纷争,都争着要请知县公断。一些原来作奸犯科的人,经王知县恩威并施,纷纷改恶从善,表示愿意为他效劳。
当时正值明代中期以后,东南沿海一带经常有日本海盗商人骚扰。他们勾结当地的土豪、奸商、海盗、流氓,到处打家劫舍,残害百姓。人们恨之入骨,称他们为“倭寇”。进入嘉靖朝以后,奸相严嵩专权,朝政混乱,沿海防务废弛,倭寇因而更加猖獗。就在王鈇来常熟做知县的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倭寇纠集了几百艘海船,在江苏浙江沿海登陆,分成小股,接连抢掠了几十个城市,常熟距江海很近,自然也成了倭寇袭击的目标。王鈇到任不久,就召募数百名青壮年,组织起“耆民兵”,设立“耆长”,进行军事操练,以防范倭寇入侵。王鈇亲自做教官,教他们射箭。
第二年,倭寇突然偷袭福山,大肆抢掠。王鈇接报后,亲自率民兵在南墅迎击倭寇,当时倭寇使的倭刀异常锋利,而抗倭民兵使用的大多是土制刀枪,常被倭刀削去兵锋,吃了不少亏,正当王鈇为退敌之计绞尽脑汁时,抬头望见福山塘两岸生长着的茂密竹林,顿时计上心来。他吩咐兵勇就地取材,将长长的毛竹砍下,削尖代枪。倭刀虽锋利,但斗不过长竹枪,即使竹竿被削去十截,竹抢依然尖锐;竹枪被削过多,则可另换一支,反正竹竿取之不竭。倭寇被竹枪刺死者不计其数。王鈇亲自弯弓搭箭,将倭寇头目射杀。倭寇死了头目,丢下战船两艘,争相逃命而去。今天,福山塘沿岸依然有“退寇桥”的遗迹。
抗倭斗争取得了初步的胜利,但王鈇知道倭患还未根除,还会卷土重来。为防范倭寇进犯常熟城,他决心动员民众修复城墙。当时的常熟城墙因年久失修,早已破败不堪。加上灾荒连年,灾民纷纷挖取城砖以换取食物,不少地段已仅存土冈,甚至夷为平地。他将城内乡绅富户召集起来开会,反复讲清筑城防倭的道理,并请他们议定修城的方案。他先亲自量造成一小段城墙,精确计算出每丈城墙的费用为三十两银子,由此而核算出筑城的全部费用,他将整座城墙划分成长短不等的若干小段,根据富户的财产情况,分段让各户雇工修补,限期完成。由于是分头并进,筑墙进度相当快,只用了五个月时间,就全部竣工。新城墙周长一千六百十六丈(约5553米),高二丈四尺,基宽八尺。城墙内外都有城壕,共设7座城门,城门上都建城楼。这座新的城墙成为防卫常熟安全的牢固屏障。
城墙完工以后,常熟百姓为褒扬王鈇的功绩,特地在西门内树了一块《重建常熟县城记》大石碑,碑文由担任《永乐大典》总校的的本地人翟景淳撰写,请著名书法家文微明书写,刻石家吴鼎隽刻。这块珍贵的石碑至今仍在碑刻博物馆陈列着。
城墙修筑完成后不久,倭寇又进犯。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四月,倭寇由白茆港进入常熟境内,从水赂直扑常熟东门。王鈇下令紧闭城门。当倭寇向城墙攻来时,城墙上群箭齐发,倭寇中箭倒毙一大批。少数比较彪悍的倭兵,冒死逼近城墙,王鈇下令兵勇趴上城墙,向下扔大石块,顿时倭兵被砸得头破血流,当场毙命。倭寇攻城失败,迁怒于城外民众,放火焚烧了东门外一大片民房。
第二天,倭寇偷偷地窜上虞山,转由西北方向来攻打常熟城,由于城内兵民作了准备,倭寇又未得逞。王鈇经周密侦查,查明有名叫袁大王的乞丐,见利忘义,甘作倭寇向导,引领倭寇上山。王鈇设计诱捕了袁大王,亲自将他处决。还将袁的尸体支解后挂在城墙上示众。
不料,以后几天接连大雨滂沦,新筑的城塌被雨水冲塌多处;倭寇乘机攻城,多次几乎要攻进城内,情况万分危急,王鈇身先士卒,亲临上前线督战。他在雨中四方奔走,哪里出现险情就奔向哪里。他一面令兵勇向来敌施放弩箭,遏制倭寇前进;一面指挥民众用门板、树棍等物堵住缺口,同时挑泥修补城墙,硬是打退了倭寇的一次次都疯狂进攻。常熟城终于转危为安。
在守城战斗最激烈的几天里,王鈇身穿蓑衣篱帽,一副渔翁打扮,或骑马,或步行,夜以继日,与兵勇一起巡罗。他守战有方,指挥得当,这个读书人出身的文官,显示出他同时具有军事指挥才能的一面。
隔了几天,王鈇与守备副使任环率领的官军相配合,分路追击溃逃中的倭寇,将残叙倭兵包围于鹿苑附近三丈浦一带,经过一场激战,杀死倭敌一百五十余入,溺毙者不知其数,将这股倭寇消灭殆尽,取得了抗倭斗争的重大胜利,在常熟人民抗敌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面。
嘉靖三十四年(1556)夏,一股倭寇又进犯江南,在无锡、苏州等地打家劫舍后,满载掠夺来的财物,企图经尚湖窜入长江再去海上。王鈇闻报后,愤怒地说:“倭贼竞敢再到我们常熟来,一定要消灭他们!”随即召集兵勇,与本地人钱泮两人担任先锋,分乘十余条船只,向尚湖进发,以追击倭敌。不料王鈇船队的行踪被倭寇侦知,在前行驶的倭寇船队开到一个名叫让塘的地方,这一带河道狭窄,两岸长满芦苇,便分兵上岸,设下埋伏。王鈇率领的船队来到让塘时,进入了倭寇的伏击圈,遭到两岸夹击。王鈇率领兵勇弃船登岸,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在激战中,王鈇失足掉进了泥淖中,一时无法拔身而出,被倭寇刺中腹部而死。死前,他的眼隋瞪得大大的,口中不断高呼:“杀死倭贼!杀死倭贼!”直至气绝而亡。这天是农历五月二十四日。钱泮也非常英勇,杀死三个倭寇后,身上多处受伤后牺牲。任环率师赶来增援,倭寇慌忙逃入长扛,后来被总兵俞大猷的官军击溃。
王鈇牺牲后,朝廷诏赠他为太仆寺少卿,常熟的百姓为感戴他的恩德和功绩,将他的忠骨留葬在虞山南麓,墓前有一石坊,上书“明忠臣王公墓”。还在西门大街建立专祠,来纪念这位抗倭英雄。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