琦美原名开美,字玄度,又字如白,号清道人。江苏常熟人。生于嘉靖四十三年(156年),卒于天启四年(1624年)。曾任刑部郎中等职。其藏书室曰:“脉望馆”。盖取C鱼三食神仙字,能化为脉望意也。该馆为名扬海内的私家藏书处,现仍完整地保存于常熟市虞山镇南赵弄十号内。琦美殁后,其家藏古藉均被明末清初藏书家钱谦益所得。
纵观赵琦美一生,他对我国文化事业的主要贡献,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 竭尽全力收藏古籍
琦美采用购买与抄录这两种藏书补充的方式,积聚了大量珍贵文献。他曾购得陈锡玄、秦酉岩、顾宁宇、孙兰公四家《洛阳伽蓝记儿》抄本,又从书贾处搜得宋椠本《孙逢吉职官分纪》第七卷。他一生孜孜不倦地抄录了许多文献,其中就有海内闻名的《脉望馆抄校古今杂剧》。
琦美既重视收集秘本,又不忽视搜罗残册。邑人钱谦益说琦美“欲网罗古今载籍……三馆之秘本,兔园之残册,刘编寡翰,断碑残壁,梯航访求。”
琦美虽为贵公子,而布衣恶食,无绮纨膏梁之色。为了广泛收集古籍,他“损衣削食”。
他搜访古籍可称得上持之以恒。为得李诫《营造法式》中的十余卷,先后搜访竭二十余年之力。
由于琦美及其父用贤长年累月、不遗余力收藏古籍,到他晚年时所藏图书近五千种,两万多册。
他不仅收藏古籍数量多,且价值高。在他的藏书中,有人间绝少的《劳山仙迹诗》与今世罕传的《东皋子集》等价值连城的孤本与珍本。
琦美竭尽全力收藏古籍的行为,保存了大量祖国文化遗产。
第二, 严谨、勤奋校勘古籍。
琦美不仅是位闻名遗迩的藏书家,而且还是一位严谨、勤奋的古籍校勘家。
一是他校勘古籍时果用多种版本。《孙逢吉职官分纪》五十卷,此书旧抄本讹谬,他借金陵焦太史本校勘,但焦本也多残缺,他又从书贾处搜得宋椠本第七卷朴入。
二是他校勘古籍时能认真提出存疑。琦美在校勘古籍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疑难问题,这些问题,虽经自已努力,但还未得到满意解决时,就在跋语中认真提出存疑或将不同观点同时录出,供学者迸一步研究与探索。如:《罗李郎大闹相国寺》,原作元张国宾撰,琦美在其杂剧跋中云:“《太和正音》作无名氏”。
三是他校勘古籍时能指出讹误。如琦美在《大妇小妻还牢末跋》中云:“别作马致远,非也。依《太和正音》作无名氏。”
他不仅校勘古籍严谨,而且非常勤奋。为校《题桥记》,竟从晚上九点一直校到十一点。他在“奉差”旅途中还抓紧时间校勘《十八学士登瀛州》。更让人饮佩的是:即使家有大事在进行,诧如举行婚礼,他也见缝插针校勘古籍。
由于琦美校勘古籍勤奋、严谨,因而,由他校过的古籍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第三,重视著作、刻印古籍。
他一生撰写了不少著作。主要有《洪武圣政记》三十二卷、《伪吴杂记》三卷、《容台小草》一卷、《脉望馆书目》八卷、《脉望馆和惮集》五卷、《铁网珊瑚》十六卷等。这些著作,对后人从事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研究颇有参考价,
与此同时,琦美还非常重视刻印古籍。经他刊刻的古籍有《仲景全书》四种二十六卷,《酉阳杂俎》前集二十卷、续集十卷,《东坡先生志林》五卷,《仇池笔记》二卷,《松石斋集》二十六卷,《周髀算经》二卷,《新唐书纠缪》二十卷,《东坡先生艾子杂记》一卷,《渔樵闲话》一卷、杂纂一卷,《陈眉公杂录》二十四种等。据不完全统计他所刊书,共为126卷36种。
从刊刻古籍内容来讲是丰富的,既有史书,又有文集、杂记,既有天文历算书又有医书,从版本价值来说,也是颇为珍贵的。如“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伤寒论》十卷,该书“现存较早的有明赵开美影宋刻本。”又如《周肿算经》二卷“在探索宇宙理论中开盖天说先河” 此书“明万历中赵开美校刻本为最早刻本”。
琦美重视著作、刻印古籍的行为,对传布祖国历史文化,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三, 学以致用古籍。
琦美能运用古籍中的科学知识,提高办效率,节约费用。
《常熟县志》云:“琦美官南京时,修治公li,费约而工倍,曰:“吾取宋人将作《营造法式》也。”升都察院都事,厘正勾稽,必本旧章。及其丞太仆印烙之事,人莫敢欺,又曰:“吾自有《相马经》也。”其读书见用世如此。这种学以致用的优良学风,在古代藏书家中可谓难能可贵。
由上可见,赵琦美不愧为明代一位著名学者、咸书家、校勘家.
赵用贤、赵琦美父子的藏书楼。在城区南赵弄10号。琦美受父辈熏陶,绰有文风,尤在搜访和校雠刊刻典籍方面胜过其父。据琦美编订的《脉望馆书目》著录,收藏图书近5000种、20000余册。据不完全统计,刊书达36种、126卷,抄校了大量秘本。且广泛搜罗古今典籍,及民间俗文学。赵琦美抄校辑集的元明两代稀见杂剧剧本《古今杂剧》,今存国家图书馆,被誉为研究我国戏剧史的宝库。赵氏父子通过精校刊刻、编目作跋、提供阅抄等途径交流私藏。赵用贤所刻书以校雠精善著称,《五经》等版刻纸墨上乘,可与宋版乱真。赵琦美校刊的《仲景全书》,为研究伤寒的最好版本。用贤的《赵定宇书目》是明代遗留至今为数甚少的几部私家藏书目录之一,不少失传古籍据以窥见一斑。《脉望馆书目》实开近世著录残宋本先例,大量的校跋文字成为后人鉴定版本的重要依据,并引发后人对藏书理论进行总结研究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