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再世”卢翔

四川的都江堰是举世闻名的我国古代一项伟大水利工程。

发源于四川北部岷山南麓的眠江,水源十分充沛,当它一路奔腾流出灌县西北的群山后,便由山区进入了平原,流速骤降,易淤易涝,人民深受洪水之害。二千二百多年前,正值战国末期,秦国任命李冰为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经过深入察访,总结了前人治水的经验,在灌西北岷江中修筑了分水堰,即在岷江江心用装满卵石的竹笼叠成鱼嘴状的堰,下砌内、外金刚堤,将岷江分为内、外两江。外江在堰西为正流,下连灌溉渠道,兼具排洪作用,内江在堰东,并开凿灌县西南玉垒山为泄水道,称宝瓶口,使水流入成都平原,成为灌溉兼通航的河道。在宝瓶口上端西侧,建造飞沙堰等溢洪工程,使进入内江过多的洪水漫过堰顶而进入外江,以确保平原灌区的安全,在平时,又起到了抬高水位,使水流顺利地进入地势较高的宝瓶口的作用。都江堰原名都安堰,宋以后才称都江堰。都江堰仗成都平咸“沃野:野千里”,民无饥懂,称为“天府之国”。千百年来,灌区世受其利。都江堰成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伟大的创举,驰誉中外。李冰亦名垂青史。

为了世世代代纪念李冰父子的杰出贡献,四川人民在都江堰旁的玉垒山侧建造了一座“二王庙”,庙内塑有李冰父子象,供人瞻仰和祭祀。

李冰之后,历代冶理都江堰都遵循李冰定下的“深淘滩,低作堰”治理原则,确保了都江堰世世代代造福人民。但到了元朝,却不再深淘低作,而是采用铁绳、铁牛、铁柱等物件拥岸,既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却不能起到治水的交用,一遇洪水,则被冲垮,岷江又开始危害人民。明朝正德年间,常熟人卢翊来到四川,任职提督水利按察司佥事。他吸取了元朝以来治水失败的教训,经过实地踏勘、深入调查、现场考察反复比较,决定恢复李冰定下的冶水六字古法。

卢翊发动民工,充分利用山上毛竹资源庸成一只只长三尺、直径一尺八寸的行笼,装上从江滩上捡来的鹅卵石。同时又动员三千民工疏浚河遭,清除大量淤泥,深挖到李冰治水时听莲埋刻有“深淘滩,低作堰”六字的铁板这个深度,然后将挎装满鹅卵石的竹笼放入水中叠作堰基,再在堰基上面筑堰堤。

经过卢翊的治理,都江堰又恢复了原来(防拱、灌溉兼利航行的作用),“天府之国”再度名副其实。
卢翊因督理疏浚都江堰有功,被升任云南参政。在云南时他又兴修水利,筑坝引水,利用山泉灌溉农田,解除了洱海周围常发生的旱情,提高了粮食产量,因而又被提升为广西左布政使(一省的行政长官)。
卢翊为四川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功不可没。四川人民在二王庙内塑了他的坐像,与历代治理都江堰有功人物,如 西汉景帝时的蜀郡守文翁,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等人的塑像一起,让人们瞻仰、纪念;他的事迹亦被载入了《都江堰功臣小传》一书,他撰写的《治水记》刻成碑文安放在二王庙内。

如果你有机会到四川灌县(今称都江堰市)去,一定要去参观一下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也一定要去二王庙瞻仰中国古代杰出的水利工程家李冰和他的儿子二郎的塑像。当你在去主殿的要道灵官殿中,阅读过刻在石碑上的卢翊撰写的《治水记》碑文后,千万不要忘记去灵殿旁的一座配殿看一看。这座配殿里有三尊塑像,其中一尊身穿明代官服的坐像,上身略向前倾,左手支颜作凝眉沉思状,这位颔下有短须的官吏就是卢翊。
在卢翊塑像旁壁上,有这样一段文字介绍:
 
卢翊,字凤冲,江南常熟人,明正德间,任提督水利四川按察司佥事.他总结了元代以前不按探淘低作,采用铁绳、铁牛、铁柱等‘以铁样堰’的失败教训,恢复深淘低作及笼石为堰的古法,并亲自督理疏浚,收到了很好效果。为使后人坚持李冰治水法则,他将治水体会刻成碑文,并大书“深淘滩,低作堰”六字于观澜亭上,以昭永鉴,使都江堰科学技术得以保存和发展至今。  

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