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坛宗师黄公望

画坛宗师黄公望

黄公望,生于南宋咸淳五年(1269年),本姓陆,名坚,家住常熟城内子游巷(今言子巷)。他幼年时父母双亡,家境贫寒,小小年纪被寓居在小山头的温州永嘉人黄乐过继为养子,黄乐当时已九十高龄,没有子女,十分喜爱这个聪明伶俐的养子,说:“黄公望子久矣”意思是:我盼望有这祥一个儿子已经很久了,就将孩子取名为黄公望,字子久。黄公望在晚年加入了道教,自取“一峰道人”、“大痴道人”等别号,所以后人又称他“黄一峰”、“黄大痴”。黄公望天资聪慧,不满十岁就参加了县内的“神童”考试。他勤奋好学,刻苦攻读,博览群书,因而长大以后精通史书,学识渊博,被人惊叹为“天下之事,无所不知”。他会作诗填词度曲,通音律,对被一般读书人看不起的所谓“薄技小艺”也感兴,有机会就学习。由于他有扎实的学问做基础,所以能够成为一代宗师,艺坛巨匠。

黄公望的童年时代已是南宋末年,在他十一岁那年,北方强悍的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终于灭亡了南宋。青年时代的黄公望曾希望通过考试投身仕途,在政冶上有所诈为,以强弓铁骑征服中国的元朝统治者根本看不起知识分子,不沿袭自隋朝以来历朝都采用的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而且又实行歧视汉人、南人的不平等民族政策,规定汉人要做官,必须从当吏员开始(吏员是政府机构中职位低微的一般办事职员)。黄公望二十三四岁时到浙西肃政廉访使徐琰手下任书吏,四十多岁时,又被引荐到元朝京城大都(今北京)在御史台下属的察院充当书吏,经理田粮。他的上司是中书省平章政事(位次于丞相的高级官员)张间。延佑元年(1314年),元仁宗采纳了张间的建议,派张间往江浙清查核实官田民田情况。黄公望随同南下;张间性本贪婪,这次奉皇帝之命到富庶的江浙一地办事,借机威逼敲诈,中饱私囊,地方上的乡绅黠吏也趁机捞好处发横财,加上期限只定四十天一定要完成,时间十分急迫,结果搞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盗贼四起,社会不宁。江南百姓忍无可忍,纷纷起来反抗,终于引发了江西赣州蔡五九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延佑二年八月,仁宗派张间等率兵镇压农民起义。九月,张因有逼死九条入命案被冶罪。黄公望受连累也被逮入狱。冤狱使黄公望亲身体会到了仕途的险恶,出狱后,决意不再留在京城,他离京南归,回到家乡后,又往松江柳家巷居住,常往返于常熟、松江、杭州一带,访友问道,邀游于山水之间,以看相占卜为业,以书画诗酒自娱。

黄公望年轻时结识了一批文人学士、书董名家,其中元初著名书画家赵孟兆对他的影响很大,他由此学到了鉴赏字画方面的许多知识,并爱上了绘画。仕途受挫的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山水画的创作。
黄公望绘画师法大自然。在故乡居住时,他经常观摩虞山,作为写生的素材。他有时泛舟尚湖,考证虞山拂水崖;有时登山寻景,探其朝暮变幻和四时阴雾气运。他常在月夜驾一小舟,在山前塘里循山而行,至湖桥,在桥上独饮清吟,酒罢,投酒瓶于水中,以至桥下日积月累堆起了许许多多酒瓶。在松江的九峰,他常常在荒山乱石中象疯了似地独身奔走,或者如老僧打掸似地静坐,意态忽忽,见到他的人都不知道他在干什么。有时他到河流人海处,看急流大浪,就是风雨袭来也全然不顾,在浙江富阳一带,他常常忘情地面对秀丽的富春江景色,若有所思,细细观察、写生、体会、研究,甚至隐居至山里,把自己整个身心都融会到大自然中。江南优美的山水风光陶冶了他的灵魂,启迪了他的创作灵感,他反复写生,反复揣摩,一幅幅佳作在他的笔下造就了。
除了从大自然中汲取创作索材外,黄公望也十分注意向前人学习。他三十多岁开始作画时,曾临摹过许多古人传下的图画;唐代的王维、李思训、卢鸿、李昭道、项容,五代的画家荆浩、关全、董源、巨然、黄筌,宋代的名家范宽、王诜、郭熙、李成、米芾、赵令穰、王士元等。由于见多识广,取法诸家,他的画技提高很快,逐渐形成了自已的绘画风格。

黄公望善于广交朋友,所结交的都是一时名流,如同时代的画坛名家高克恭、赵孟兆、曹知白、倪瓒、吴镇、王蒙、王渊、朱肃、陆复、张湿等,著名文人学者如阎复、杨载、杨维帧、危摹等。他在六十一岁时信奉全真道,所结交的道门朋友中,张雨、莫起炎、张三丰、方从义、本诚、冷谦等,都是有学问的羽士名流。黄公望与这些人交往,可以互相切磋学问,对他提高艺术水平无疑也是大有好处的。他与王蒙、倪瓒、吴镇被后人称为“元四家”,对当时及后世画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黄公望的山水画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成为明清两代学习山水画的主臬。明代的“吴门画派”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清初的“虞山画派”及安徽的“新安画派”、“黄山画派”、“姑熟画派“等等无不受到黄公望的影响。

黄公望一生画过多少山水画,巳很难作出精确的统计,经过六百多年的流传,现在知道的有五十多幅,都已成为极珍贵的文物。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有《溪山雨意图》、《天池石星图》、《九峰雪霁图》,珍藏于上海、南京、浙江、云南等地博物院、博物馆的有《秋山幽寂图》、《富春大岭图)、《富春山居图》(前段).《琰中访戴图》等。在台湾省台北市故宫博物院也藏有十几幅黄公望作品。还有一些流到了国外,被日本、英国、美国等国家的博物馆、美术馆收藏。

黄公望最有名的代表作是《富春山居图》。这幅山水长卷是元至正七年为好友无用禅师所画,当时他巳经七十九岁高龄了,厉经数年才最最后完成。《富春山居图》表现的是秋初富春江岸的景色。画中有远山近水、峰峦矿野、村舍丛林、渔舟小桥,或雄浑苍茫,或雅洁飘逸,生动地展示了江南秀丽的山野景色。在这幅画中,黄公望炉火纯青的功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笔法既有湿笔披麻皴,又适当运用长短干笔皴擦,在坡峰之间还用了近似米点的笔法,浓淡迷朦的横点,逞足笔力,唯情是求。画中山峰极具层次感,由近及远地自然消失,改变了前人山水画中山峦屏风似的排列的传统画法,很好地体现出虚境和实境之间微妙的过渡层次,画中的树尽管未作细致的刻画,但不同树木的质感和空间对比都表现得极为充分,连作为点缀的草亭人物,也都描绘得生动严谨,比例合度。画面仅用水墨渲染,但深浅浓淡不同的墨色在宣纸上转化为无穷的色彩,使画面空白具有真实的空间感,给人以挥洒奔放、一气喝成。黄公望的画的风格是简洁明朗,平淡自然;技法上多用千笔赃擦,重视用笔的变化,着色仅用淡赭,被称为“浅绛山水”。以上这些特点,在《富春山居图》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清初大画家仰寿平在评论这幅画时说:“凡数十峰,一峰一状;数百树,一树一态。雄秀苍茫,化极矣。”《富春山居图》在元代文人画中确是一幅从真山真水中提炼概括出来的杰作,是黄公望一生创作的顶峰,后人将黄公望在画坛上的地位比之于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把《富春山居图》比作(兰亭序),推崇备至,就象王羲之《兰亭序》为历代书法家临摹一样,黄公望身后,明清两代也不乏临摹《富春山居图》的画家,如明代有沈周、张宏等,清代有周世臣、王时敏、沈顺、邹之鹏等,“清六家”中的常熟画家王晕、吴厉也都有临摹本,直到当代,仍还有画家或者惟摹或者也以同题材作画,由此可见,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是何等崇高。影响是何等巨大。

《富春山居图》在明清两代为许多人相继收藏,在流传辗转过程中留下了不少书画名家如沈周、文彭、董其昌、邹之赫等入的题跋手迹,一些曾经收藏过这幅杰作的人盖的印签,清朝的乾隆皇帝也作了一篇长跋,由梁诗正书于卷头。这些名人题跋更增加这幅画的价值.

清顺治七年(1650年),拥有《富春山居图》并对其极度珍爱但又很自私的宜兴人吴问卿,死前竟要家人焚画以殉,幸亏他的侄子趁他注意时从火中抢出,但已绕坏了一段。后来吴家把第一节烧剩部分裁割下来。从此,这一长卷就分成了两段。短的一段长51.4厘米,被称为《剩山图》,今藏于浙江省博物馆;长的一段有637厘米,乾隆年间由民间收入皇家内宫,后归于故宫博物院,于解放前被国民党运往台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我们盼望早日实现祖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早日使《富春山居图》这一稀世珍宝成为完壁。(视频《富春山居图》)

黄公望的画论著述有《写山水诀》,是目前仅存的两篇元代山水画专论之一、它所表述的艺术见解、创作方法和评画标准,反映了山水画风在元代的一大转折。

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十月,一代艺术大师黄公望在杭州去世,他的遗体被安葬在他的故乡常熟虞山西北麓。黄公望墓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