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金英雄周虎

常熟历史上前后一共出了八名状元,其中七名是文科状元,唯一的武状元就是南宋的抗金英雄周虎。

周虎,字叔子,祖籍临淮(今安徽凤阳东部、淮河南岸)。北宋末年,由于北方的金国不断南侵,中原战乱频频,许多北方难民纷纷逃到相对安定的江南定居,周虎的祖父就是在靖康年间从临淮迁居到常熟来的。

中国历宋上的赵宋王朝曾长期与北方非汉族人建立的辽国、西夏和金国发生战争。公元1127年,也就是北宋靖康二年四月,攻破北宋京城的金兵在大肆勒索搜刮后,俘徽宗赵信、钦宗赵桓和宗室、后妃等数千人北去,北宋至此灭亡。后来宋高宗赵构在临安城建都,历史上称为南宋。南宋王朝偏安江南,与金国形成对峙局面。生活在这样一个战乱不息、社会剧烈动荡的艰难时世,年轻的周虎立志要为国效劳。他不仅刻苦攻读,学得满腹文才、而且熟习弓马,练就一身武艺,堪称文武全才。

南宋庆元二年,周虎以高超的武艺夺得武科进士第一名,也就是考中了武状元,被授于司步军同正将之职。他曾出使金国任接伴副使,后又任光州(今河南潢川)、楚州(今江苏淮安)知州,最后调任和州知州。

和州州城在今安徽和县,在宋金对峙时作为江防重地,是南宋北大门之一,军事位置十分重要。开禧十二年(1206年)十一月,金国调集几路人马围攻和州,企图以此作为突破口,打开南宋的北大门,然后挥师南下、进兵江南。当时和州城内兵不满两千,面对金国精兵强将咄咄逼人的攻势,要坚守这道防线是十分困难的。大敌当前,兵临城下,敌强我弱,形势确实是危急万分。南宋将士中有入认为宋金双方兵力相差悬殊,金兵是雄心勃勃,志在必得,宋兵则是受困危城,难以坚守,城破是早晚之事,与其损兵折将仍要败退,不如主动撤出川城,退守江面,尚有后路。

作为和州最高行政长官和地方军事指挥官的周虎坚决反对向金兵退却示弱的战略,他认为必须坚守这道北大门,扼住敌兵南下的要道,即使兵力悬殊,也要以一当十,誓死保卫国家的疆土。为了鼓舞士气民心,表示抗敌到底的决心,周虎在和州城门之一的灵会门城楼上恭恭敬敬设立了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的神位木牌。召集文武官员对天盟誓,要精忠保国,与州城共存亡。将士们情绪激昂,举起刀枪齐声高呼:誓与州城共存亡!宣誓完毕,将士和州官分头去收集兵械,召募百姓,加固城墙,筹集粮草,做好了御敌的准备。

金兵将州城围困住后,调兵遣将,一次又一次发起攻城战,都被严阵以待、同仇敌忾的和州军民击退,战斗异常激烈,城墙上洒满了双万将士的鲜血。一天,敌兵将绑着火药的箭射进城内。火箭落处,火焰乱窜,一时间州城里浓烟滚滚,火警四起,趁城里军民救火之机,敌兵又一次发起了强攻,一条条云梯纷纷升上城头,手执利刃的金兵呐喊着拼命往城上爬,守城将士奋勇杀敌,城墙上下血肉横飞,杀声震天。周虎身先士卒,于刀光剑影中左冲右突,往来冲杀。有将领从安全出发,请他暂避敢人锋芒,不要亲冒矢石与敌人拼杀。周虎挥动所佩“紫荏”宝剑大呼:“如城破,我就用此剑自刎于城上,决不后退半步,尽忠报国,为臣本份。朝廷知我为国捐躯,则我堂上老母能得到抚恤,倘我后退一步,我就忠孝全无了!”在他的鼓舞下,众将士勇气倍增,拼死血战,终于又一次打退了攻城的敌兵,和州城岿然不动,得以保全。

从十一月到十二月,和州军民众志成城,先后十四次击退敌兵的进攻,战斗中杀死敌兵骑军将领十余名,连金兵右元帅石迄达也死于箭下。金兵屡次攻城都战败,损兵折将,士气大受影响,眼看难克和州,只得于十二月中退兵。不久,宋金两国达成和议,彼此罢战,江淮一带终于被保全。

周虎为保全和州不陷敌手立下了大功,但他秉性耿直,不会谄媚奉承,因而不受上可赏识;又与朝廷里那些不顾国家利益,只图自己安逸富贵而一昧主和的投降派官僚政见多不合,所以有功得不到奖赏,反而受到他们的忌恨。他们把他调守合肥,实际上是剥夺了他的兵权。接到调令,与他出生人死,在战场上并肩战斗过的将士们无不感到难舍难分,有的士兵甚至以自刎来挽留周虎。周虎调到合肥不久,又被人指诬为韩朼庀胃一党,而被谪往别处。由于他一心为国,不谋私利,为人倜傥,轻财尚气,所以毫无利蓄,竟无力将老母一起带去奉养。周虎得悉慈母过世的噩耗,悲痛欲绝,发誓今后不再为官。后来朝廷又想起用他,让他再任和州知州,他看透了官场的腐败,推托说脚有毛病不便行走,上表朝廷辞谢,一连上了八九道辞表才获准许。

和州的官民感念周虎英勇抗敌保全了州城,特地建立了生祠,奉祀周虎母子。绍定二年(1229年)周虎去世。朝廷追念他抗金有功,赠溢号“忠惠”,又下令把和州老百姓为周虎建的生祠改为“忠烈庙”,受和州人民的世代奉祀。

今天,周虎的蜡像陈列在常熟名入馆中,常熟人民将永远纪念700多年前的这位抗金民族英雄。
 


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