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明太子萧统

  “半壑迷人履,千秋帝子台,书声松籁续,文彩洞霞开。踞擅兹山秀,收兼异代才。草青深晰碣,凭吊有余哀。”这是明代嘉靖间文人桑孝光歌咏邑中昭明太子读书台的诗句。

昭明太子像  据史籍载,昭明太子名萧统,字德施,小字维摩,南朝梁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为梁武讳萧衍的长予。天监元年(502年)立为太子,未及即位就于三十一岁病逝,溢号昭明。萧统自幼聪敏,三岁即受学《孝经》、《论语》。五岁遍读《五经》,长大后祟信佛教,爱好文学,博览群籍,藏书达三万卷。史称其“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他曾招纳当时著名的文人学士刘荔、刘孝绰、王筠、陆倕、殷芸、到洽等聚集于东宫,互相讨论篇籍,商榷古今。后他花数年精力选录了自先秦至梁代弋一百三十位作者的七百多篇诗文。汇编成《文选》三十卷,世称《昭明文选》。《昭明明文》选堤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此书最太的特点是选录标准甚严且偏重于情义及辞采并茂的诗文,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他力图划出文学与非文学作品的界限。由于这种选文方式独特,开创了新的文学体裁,因而对后世影响深远。隋唐以后的文人将《昭明文选》视作学习文学的教科书,甚至形成了专门研究《文选》的“选学”。唐代诗人杜甫曾教导其子要“熟精文选理”,宋代更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
  

  相传萧统禀性孝顺,为人宽和。母丁贵嫔病重,他朝夕奉侍,衣不解带,母亡则因悲伤过度,体重减半。在他立为太子协助武帝处理国家政事时,十分体恤民情,以致内外百司前来奏事者“填塞於前”,他都能一一明辩,及时处理,尤其是复查平反了许多冤狱,深得人心。他曾向梁武帝上过一道《请停发信义郡丁夫湾沟渠疏》的奏折,使屡经兵役后民丁减少、物价飞涨的常熟(时属信义郡)等地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免受了徭役之苦。时京师谷贵,他带头节衣缩食,逢寒冬腊月,常派遣心腹到间巷中巡视,凡发现有贫困之极及无家可归者就暗地给予施舍,天下无人不称其仁。因此当全城百姓获悉他病逝消息后,“奔走宫门,号泣满路”。
 

  萧统性好山水,足迹遍于大江南北,他除在京城兴建园林,与朝中名士读书游乐外,还在各地广筑亭馆,招贤纳士。位于虞山东麓石梅的读书台就是他当年读书选文之处。萧统去世后常熟百姓为了纪念这位文学家,对其台遗址倍加保护并筑亭于上。“书台怀古”是著名的虞山十八景之一,建国后,读书台被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其台用山泥夯筑,高约三点五米,岿然而峙,上有明代重建方形石亭一座。亭壁正中嵌砌着明嘉靖间邑入佥都御史陈察及国子监祭酒陈寰兄弟撰书的《重建昭明太子读书台记》、邓拨撰《读书台铭》及清乾隆间苏州知府觉罗雅尔哈善所书“读书台”额等碑刻数通。亭中又有大石台一张,端面铸有清道光时倪良耀书《虞麓园记》,为原读书台旁虞麓园故物,这些古老的碑刻记录奢亭台的悠久历史。四周还有数百年前所植的榆、棒、朴、栎等树十余棵,依然生机勃发,簇拥着亭台。台北侧有焦尾泉、仓圣祠等名胜遗迹。西侧有清代“游文书院”,原是常熟、昭文二县官府为学子授课之处,现存厅一进,为市图书馆古籍部,收藏着许多珍贵图籍。读书台南旁的常熟石梅小学,培育出一代又一代新苗。昭明遗泽,光表虞山。站在读书台上,聆听学生们的琅琅书声,谁能不生思古之幽情呢?!

昭明太子像
 


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