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熟古城内,有着与唐代大书法家张旭相关的醉尉街、洗砚池及草圣祠等遗迹。
张旭字伯高,号黍朋,吴县人,官至金吾长史,人称“张长史”。据闻一多先生《张旭年考》考证,其生于唐代显庆三年,卒于于天宝六年 (747年),享年九十。他工诗,与包融、贺胃章、张若虚号“吴中四士”。楷法精深,而以草书最为知名。他把当时流行的“今草”发展成为姿意放纵,笔势连绵回绕,体态奇峭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书体,是“狂草”的主要莫基人,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据说他的创作方法十分神妙,充满了传奇色彩。
《新唐书》说:张旭生性嗜酒,往往大醉后呼叫狂走,然后下笔,或者用头发沾着墨汁疾书,醒来后发现书法奇妙无比,以为有神力相助,故有“张颠”之称,后人将他与另一位步他后尘亦成为大书家的怀素合称为“颠张醉索”。诗人杜甫在他的著名诗篇《饮中八仙歌》里有着对张旭极为形象生动的描绘:“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韩愈在《送高闲上入序》中说: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快,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李颀诗亦道:“张公性嗜酒,豁达无所营。皓首穷章隶,时称太湖精。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兴来洒索壁,挥笔如流星”他们都对张旭书法给予了很高的赞誉。《唐书》本传记载:人们在评价书法时,对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等人多有微词,唯独于张旭没有异论。唐文宗曾下诏将李白的诗歌、裴曼的剑舞和张旭的狂草定为“三绝”。
张旭书法也滋育了同时代的众多书家。相传颜真卿为了向他求教笔法,曾专程从长安赶到洛阳;崔邈、怀素等都直接得到过张旭的指导。因此,他被人们尊称为“草圣”是当之无愧的。张旭本身师承何人,史无明载。但在唐宋时期曾广泛流传着一则张旭书法得益于常熟老翁的故事。据唐代《幽闲鼓吹》、北宋《新唐书》、《吴郡图经续记》等书记述:张旭最初是任常熟县尉,在他到职几天后就有一位老翁前来告状,张旭见是区区小事就给他写了一张判决书。不料仅隔数日,此人又来求判,张旭责向其为何小题大作,屡次骚扰官府。老翁却十分恭敬地回答:因看到您上次判决书上的书法笔迹精妙,所以想多获得一些充实家中的收藏。张旭大为奇怪,从交谈中知悉老翁藏有很多其先父的遗墨,就让他全部取来观赏。当看到所藏,张旭不禁惊呼道:“天下奇笔也!”自此,张旭就从老翁先父遗墨中获得了运笔的妙法,书艺大进。后来他又受到公主与担夫争遭、乐器鼓吹声及公孙大娘舞剑器的启示,进一步领悟到了书法笔意的真缔。由于他平时善于观察事物待性,不断捕捉生活中美好的东西,使之倾注笔端而发于笔外,因而终于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张旭书法作品存世极稀,留传至今的草书墨迹只有《古诗四帖》、《肚痛帖》及《断千字文六石》等三种。有不少专家认为真伪难辨。而楷书也仅存宋代所拓的《郎官石拄记》。所幸1992年在河南僵师出土了一方《唐故绎州龙门县尉严府君墓志铭并序》石刻,署名为其亲笔楷书,使人们得以一窥真迹。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