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夫子言偃

 

言偃照

在距今2400年前的虞山东麓,诞生了一位被后世称颂为“道启东南”、“文开吴会”的先贤言偃。言偃(前506-443),字子游,又称叔氏,尊称言子。他出生之际,正值中国社会发生大变革的春秋、战国交替时期。此时,由于生产力发展,各国诸侯间不断发生相互争霸和兼并的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但同时也产生了一批如孔子、墨子、庄子等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言偃自幼聪明好学,立志长大后报效祖国。但后来当他看到国君夫差与越王勾践连年攻伐,沉湎仇杀之中而置百姓于不顾时,内心极为痛苦。未来寻求济世安民的治国之道,他在22岁时毅然离开家乡,走上了寻师求学的历程。他在卫国幸遇周游列国年已67岁的孔子,便拜孔子为师,得入文学之科。

由于他谦虚勤奋,努力学习,碰到疑难问题常向老师请教,又是孔子唯一的南方弟子,因而为师所赏识。孔子高兴地说:“吾道南矣!”后孔子返归鲁国,言偃随师友到了鲁国都城,更加刻苦学道,研习三代典章制度,儒业益精。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言偃是七十二贤之一。在孔子所设德行、政事、言语、文学等科业中,共有优秀学生十人,后人称为“十哲”,言偃名列第九。他陪同孔子参加鲁国公室的腊祭。据《礼记·礼运》篇载:此次祭祀仪式结束后,孔子走到宗庙前,仰天长叹。言偃感到奇怪,便问师为何叹气。孔子答道:我没有 赶上大道实行的时代(尧舜)和三代(夏商周)英明君主当政的时代,可是我心里总是很向往啊!在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为公,选贤者为君,能者为臣,人人都讲求真心,所以无彼我、亲疏之分,浑然一体,这是大同。接着他又向言偃描述了禹至周公时三代小康的社会景象。此番话使言偃深受感触和启发,他借此机会有向孔子请教了很多关于礼乐的学问,汲取了孔子“礼教”学说的精华。在26岁,经师推荐,他担任了鲁国的武城宰。在武城,他学以致用,遵照师训,知人善任,用礼乐教化人民,施以小康之治。后孔子过武城,听到处处有弦歌之声,对他的政绩倍加赞赏。相传孔子去世后,言偃与冉雍、卜商等同学将先师前言论及事迹编撰成《论语》。他秉承先师事业,在鲁、楚、卫、晋等国广收弟子,继续讲学传道,成为儒家礼学派的宗师。约60岁时,言偃返归故乡,从游弟子不计其数,对东南文化的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墨井

 言偃卒后被尊称为南方夫子,历朝封号累世不绝。唐开元八年(720年)名列十哲陪祭孔庙,二十七年追封为吴侯,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封丹阳公,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封吴公,元代大德间封吴国公,明嘉靖中改封先贤言子,清代承袭明代封号。自宋高宗以下不少朝代的皇帝为言子庙、墓御制过匾额、祭文和赞词。言偃著作未能流传,其言行散见于《论语》、《孟子》、《礼记》、《史记》等古籍中。宋代邑令曾编辑《言子》三卷,后失传。明万历年间言子七十五世孙襄阳知府言如泗续辑成《言子文学录》三卷,以木刻传世。今尚存的言子遗迹主要有墓冢、专祠、故居、墨井、故里亭等。言子墓和言子专祠均属于省文化保护单位,言子故里亭上镌刻“邑里崇名迹,东南钟大贤”楹联一副,1994年迁建于城区元和桥畔。言子故居和故里亭是市保单位。其他和言子有关的遗迹还有城区的东西言子巷、言港桥、文学桥及莫城镇言里村等。

言子墓照

 

 



评论

发表回复